林妙可艺考“落榜”,折射舆论众生相

特约评论员王言虎

  今年艺考季,关注度极高的考生无疑是童星出身的林妙可。顶着著名童星的身份,却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考试中接连落选,这让林妙可饱受争议,“一手好牌打烂了”成了很多人对她的评价。这可能是长这么大以来,林妙可所遭遇的最艰难时刻。

  在此之前,林妙可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这名小姑娘因“演唱”《歌唱祖国》一炮而红。此后,她不断参演影视剧、话剧,并上节目、接广告,成为全民瞩目的童星。

  但她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在各种花边新闻和所谓教育专家口中,林妙可被塑造成了做作、早熟、教育失败的案例。今天林妙可落选北影、央音,仿佛正好验证了某些人的“论断”。

  可平心而论,一个未成年人落选两次,就被一堆人冷嘲热讽,这正常吗?在今年的艺考中,林妙可固然有两次失利,但她获得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南京艺术学校的复试,结果未出,并不能断定她今年艺考失败。况且,她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一个未成年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中遭遇失败,最需要的是安慰而绝非嘲讽。落选两校,只不过是林妙可此前努力与个人实力达不到学校要求的的直接映照,并不能表明其艺术之路就此断送。媒体的“倒彩”,喝得早了点。

  实际上,很多人“看衰”林妙可,只是“看笑话”心态下的必然结果,为了嘲讽而嘲讽,轻佻而主观。且不说,林妙可现在已经通过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复试,也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复试,还有“逆袭”的机会;更何况,这些年她也参演了数量众多的电视剧、话剧,其表演水平如何,恐怕也不是一般“吃瓜群众”所能评价的。在这个时候,一股脑将词锋对准林妙可,不是宽厚持平之举。

  卢梭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林妙可虽已不是儿童,但她还是一个未满18周岁的少年,依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部分媒体,以主观且有失偏颇的态度去论断一个未成年人的些许失利和特点,这本身就有违新闻评论客观、真实的准则。甚至有人将落选和她平时的衣着、肢体语言联系在一起,归咎于其母亲培养不当。对此,林妙可母亲刘女士回应,“女儿参加艺考有通过有不通过,很正常,因为失败和成功是共存的,过度炒作却不正常了。”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刘女士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或许值得很多人学习。

  所以,在“林妙可落榜”这一舆论风波里,部分媒体将矛头指向林妙可及其家人,显然偏离了靶心。从中,也折射出部分媒体不顾自身“社会公器”职能,主观、偏颇、哗众取宠的众生相。

  成功了点赞,失败了鼓励,应当是公众对待“林妙可们”的正确方式。反思集中在林妙可身上的“抹黑式”评论,或许就该是媒体思考的事了。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