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聚指成拳 让世界听清中国声音

特约评论员文建

  2016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式开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今天,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主渠道,这样一个国家级“外宣旗舰”的成立,难免被放到聚光灯下反复推敲研磨。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成立,是中央主要媒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当前,中国与西方在国际传播能力上的差距,集中体现为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深层次原因,是没有构建起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没有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透过中国国际电视台,国际社会看到的是,中国媒体正在创新发展、聚指成拳,快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自从中央作出相关部署以来,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在内部,中央主要媒体“苦练内功”,纷纷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融合发展、培养人才。在外部,中央主要媒体则坚持优化采集网络,健全传播渠道,设置国际舆论议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走出去”步伐。

  艰辛耕耘迎来喜人成果,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硬件”更硬,“软件”更软。一个最容易捕捉到的变化是,中国媒体的国际“能见度”明显提高。在“黑天鹅”事件频发的2016年,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当选,从欧洲难民潮到叙利亚战局,从达沃斯论坛到“闺蜜干政”,中国记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中国媒体的声音从未缺席,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案总是重大国际事件中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长期困扰中国媒体的“失语”“缺位”问题,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世界已经能够“听得到”中国的声音。另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快速增强。2016年,在南海仲裁案、“萨德”入韩、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涉华事件上,中国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国际舆论,取得了突出的传播实效。七国集团峰会期间,有中国媒体推出《失败的“安倍经济学”》专题,引发众多国际媒体参与讨论,形成舆论焦点,安倍不得不在新闻发布会上逐条辩解。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博弈中越来越主动,不仅在一些关键节点实现了突破,而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形成了局部优势。日积月累,“小胜”必将迎来“大胜”。

  当然,罗马不可能一夜建成。要彻底扭转“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中国媒体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毕竟,从“听得到”到“听得清”,再从“听得清”到“听得进”,每一步的路都很长。不过,积跬步以致千里,稳步前进的中国媒体,终会站到国际舞台中央。(作者文建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