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拒资助”,亮出脱贫的决心

特约评论员卞离石

  不要钱、不要物的贫困户,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最近,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

  山西岢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扶贫工作会一开完,马晓明就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赶往水峪贯乡娘娘庙村,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为解决生活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政府入户“认亲”、送钱送粮,对“贫困户”来说,可谓“雪中送炭”,为什么家境并不好的刘顺喜家要拒绝呢?翻看报道,固然有感觉“当贫苦户不光彩”的面子因素,但关键还是有那么一股子“脱贫”决心,认为“脱贫还得靠自己”,“再过两年准能翻起来”。

  按理说,这种“脱贫决心”并不奇怪,本就是扶贫对象应具备的“精气神”。中国人自古讲究“人穷志不短”,不因财富的多寡,降低应有的道德情操;不食嗟来之食的历史典故,读来至今仍感到贫者的铮铮“骨气”。而实践也一再印证着,扶贫工作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既要靠政府的“扶助”,更要靠扶贫对象的“自立”。

  然而,现实却是,像刘顺喜家这样的贫困户“不要钱、不要物”,反倒成为了一件“奇事”。在很多贫困户看来,政府“上门资助”,那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不少人还想法设法保住这“待遇”。这种把扶贫当救济、把救济当福利的狭隘观念,显然是极端错误的,既背离了扶贫工作的初衷,更浪费了宝贵的公共救济资源,而这也是湖北“网红县委书记”强调的,需要做好“教育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更深处来看,这还是因为,一些政府官员的扶贫思路出现了“偏差”。在他们看来,对点扶贫要想出政绩,就要靠“送钱送粮送物”,贫困群众得了“实惠”,自己得了“名声”,见效还很快。问题是,这种靠“大水漫灌”“广撒种子”的做法,纵然能在短时间内收获较为可观的扶贫成绩,却是建立在“不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如此下去,已脱贫者还有返贫的可能,更会滋长一些人不思进取、坐等扶贫资助的心理。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关键在“决心”。习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新形势下的“脱贫工程”,既应重视“物质扶贫”,更重视“精神扶贫”,教育引导大家坚定“脱贫决心”,让自强自立的刘顺喜成为一种常态。同时,官员们也要转变政绩观,切实提高扶贫的“技术含金量”,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通过打造“个性化”的脱贫方案,给扶贫对象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帮助他们规避风险,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