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加强软力量建设 助推“一带一路”

特约评论员梁亚滨

  12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

  软力量也称为软实力,最早是1990年代初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该概念甫一出现,立刻就成为学术界、政界和舆论界关注与争论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可能纯粹依靠经济实力或物质力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能否创造出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愿意接受的政治理念、制度和思想。苏联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实践使其一度成为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灯塔,建立起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自由民主理念的坚持和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制度的设计,则开创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方世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霸主地位。中国的和平发展当然离不开经济实力等物质力量的增长和运用,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投资、建设都是最直观的体现。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由于历史与意识形态的一些因素,国际上类似“中国威胁论的观点一直阴魂不散,不但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和平发展的障碍和绊脚石,而且也成为国际上质疑和贬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中国软力量的助力,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所倡导“精干、廉洁、绿色”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同样体现在中国政府在近年来一直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理念。

  如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理解并接受中国的理念,其实涉及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仅从字面上理解,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甚至有人将话语权简单地归结为对社会发生现象的“说话权”、“解释权”和“发表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随着大众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和进步,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所产生的海量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整个社会,乃至国际关系,并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关键因素。同样一个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读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一个事件所发酵出来的意义往往能够带来极具颠覆性的力量。例如2010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固然与当事国长期的缺乏民主和社会腐败息息相关,但是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连续颠覆几个国家,维基解密、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新媒体的崛起及其所代表的新话语权的张扬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当今时代,话语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树立中国的话语权,特别是把中国的政治理念正确有效地传递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对抗,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真诚地接纳中国的发展,分享中国的发展,构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好中国故事”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破除或削弱地缘政治猜忌和大国政治博弈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话语权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软力量,既是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的“护身符”,也是我们中国和平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正如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所说:“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话语权不仅涉及是否“可以说”,更涉及“说什么”以及“怎么说”。“可以说”是一种权利,是扩大话语权的基础。而“说什么”和“怎么说”则使信息传播的主体能够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使说话的“权利”(Right)变成一种可以驾驭和操纵的“权力”(Power),是最终实现话语权的根本路径。“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我们埋头苦干,同样需要我们做好舆论宣传,通过发挥软力量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作者梁亚滨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