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凝聚“绿色力量”

特约评论员段思平

        12月5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会议认为,开展大熊猫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利于增强大熊猫、东北虎豹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推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种群稳定繁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改革举措,此后,多个地方开始申报国家公园试点。虽然很多人都听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大名,但对“什么是国家公园”,“为何要建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和普通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区别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并不特别明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一个梳理。

        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落成,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模式就此诞生,此后,众多国家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公园。虽然国家公园模式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版本,但总体而言,离不开几个关键要素:一是由国家专门部门管理,二是以捐款和拨款为主要财务来源,三是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主。

        这也是国家公园体制的独特之处,它既不像自然保护区那样,对单位、人员的进入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园区内一些原生态的居民生产活动也能得以保留;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又远远胜过一般的普通公园、野生动物园,能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现在各地有不少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虽然概念上也打着国家公园的旗号,但实际上更多地承载着“经济任务”,要靠收门票钱维护日常运营;而国家公园则坚持公益性,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而非营利为主,因此也会坚持“低票价”这一福利政策。

        想必有人也不免担心,国家公园落成后,当游客纷至沓来时,环境保护的初衷又如何坚守呢?国家公园在管理中自然也有应对之法。一般来说,国家公园采取预约参观机制,会控制每天的游客量;同时在整个园区内,会依照保护对象的敏感度、濒危度等指标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如对核心保护区保护会非常严格,对游憩展示区将进行最大限度的开放等等。

        也就是说,国家公园体制,既能契合环保需要,也能满足我们老百姓的旅游需求。但是,建立一个国家公园,涉及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调整。比如国家公园区块内的居民利益需要保障,财政要给予大笔资金投入,一个国家公园还可能涉及几个不同行政区域,相应的管理权责需要协调等等。因此,现阶段先选择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试点,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总结经验,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我们每个人更应主动关注、积极参与,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凝聚一份“绿色力量”。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