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瞅啥”怼出血案,有话好好说很难?

特约评论员雷钟哲

  歌后王菲演唱的《传奇》,想必不少人印象很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我相信这有如天籁、珠圆玉润的歌声,穿透过无数人的心扉,在空灵的心底涌起温暖。

  可是同样的一个行为动作,却可能引来截然相反的结果,乃至造成人间悲剧。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你瞅啥”引发的命案:今年8月,一对青年男女饮酒后和另一名男子发生言语纠纷,持刀互殴导致一死两伤。北青报梳理相关案例发现,近年来“你瞅啥”曾经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多地引发血案。(12月5日《北京青年报》)

  来自北京三中院的调研报告显示,四成言语失和,都发生在饮酒之后,可看出酒的“魔力”。不同心境,可能会产生“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的思念,也可能产生“你瞅啥”““瞅你咋了”的敌对。往往在这个时候,酒就成了鲁莽的“帮凶”。

  当然,酒不能成为责任主体,它没法替刑事案件承担责任。何况有的案件的当事人并未饮酒,就像上述三中院审理的那起命案,其中当事人小崔本已离开现场,却又折返回去与小张发生打斗,双方分别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扎向对方,结果一死两伤,小张命丧黄泉,小崔被判死缓。由此不难看出,暴戾情绪也是刑事犯罪的推手。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总是弥漫着一种让人不安的戾气。微信群抢红包、人行道上身体碰撞、前往他人租住处借水喝被拒甚至公共场所眼神不适当交流等琐碎小事,均可能引发拳脚相向。就连中小学校园这种象牙塔般的净地,也不时传出恶性斗殴的新闻。不少本应温文尔雅贤淑礼貌的女生,也少了淑女的矜持,露出惊人的凶残。不能不说,这是社会浮躁的表现。

  原因在哪?就在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动摇了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的基准。结果,有的人对真善美不再推崇,对假恶丑宽容有加。加之公平正义缺失导致一些极端思想蔓延。当这种心理遇到一点不遂心愿,马上就暴跳如雷、大打出手,把法治观念抛诸脑后。

  怎么应对?首先,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加强公民自身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先贤的教诲,是应在教育中推崇的。

  其次,大力推行依法治国,把治理纳入法治渠道。对那些违法犯罪造成恶劣后果和影响的刑事犯罪,稳准狠地予以打击,不能有任何的退缩与纵容。除了公安机关快速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及时批捕公诉、人民法院公正审理判决以外,加强警示教育,给那些冲动者提前算一笔刑事案件的“成本账”,明确告诉他们违法犯罪可能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后果,冲动的魔鬼,就不会轻易地挣脱绳索。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