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应急有虚实,“无间道”演给谁看?

特约评论员何足道

  11月2日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污染范围覆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7省(市)。而据环保部发布的两轮通报显示,各地重污染天气的应急措施有“实”有“虚”,企业减排有“真”有“假”。比如,不乏地方和企业给在线监测设备“动手脚”或精选“特定”样本作为监测样本,有的地方将早已停产数月的企业仍列入当地的应急减排限产名单之中。

  一方面,是大范围雾霾天气频频袭来,严重影响民众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交通、物流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居然在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应急措施中玩起了“无间道”。这些阳奉阴违的“虚招”若不能被及时遏止,雾霾围城的事件还将经常上演。

  诚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地方“病急乱投医”,面对突如其来的雾霾天气只好先“应付”,以求措施“达标”。环保部从11月2日起相继派出12个督查组到地方现场检查发现,地方普遍存在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能力不足的问题,如哈尔滨市近日严重污染持续26个小时,空气质量指数达到500持续14个小时,但当地仅启动了蓝色预警。可见,加强气象人员培养,提升气象部门的专业水平,应“马上就办”。

  但是,一些地方在环保应急上出“虚招”并非出于仓促应对,而是蓄意为之。也就是说,这些造假行为已成为一种预案性质的常态。比如,给在线监测设备“动手脚”,那就需要早有“研究”。就像媒体近日曝光的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工作人员,用棉纱堵塞大气采样器,以求数据达标,那就是因为他们早就偷配了采样器钥匙并暗暗记下了操作密码。

  破解一些地方在环保应急中的“虚招”,最关键的还是要倒逼地方政府真抓真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11月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指出,有的地方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环境监测和执法,地方保护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用“虚招”蒙骗上级检查组,根子也是在于当地政绩观、发展观不端正。只有严格落实地方领导的环保责任追究制度,才能驱动地方政府部门积极作为,遏制重污染等环保问题。

  同时,对于企业顶风作案、偷排超排、干扰监测设备等行为,应当祭出硬招,让其在环保应急上一旦弄虚作假便得不偿失,从而不敢造次。不能指望通过简单的罚款手段来遏制企业不当逐利的冲动,而是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处罚、严格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等手段来形成震慑效应,让注重环保、达标排放内化为企业的一种文化。

  为了防止地方部门成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提高环保监督和检查执法的效率,我国在大力推进环保部门和机构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环保领域全面推行举报奖励制度。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由于知情人的举报对提高环保管理效能和维护民众权益具有重要价值,应当给予重奖。

  只要拿出铁腕治污的魄力,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追究环保失察的责任,就能遏制“十面霾伏”等重大环境问题的上演。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