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成为国货之“魂”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自今年3月份,“工匠精神”写进“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这短短四个字,不仅搜索热度骤升,而且成了各地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新信条。在国庆期间,系列专题栏目《大国工匠》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再次说明我国社会,尤其是老百姓对工匠精神的“情有独钟”。

  这些年,我们一次次从大众媒体上看到国人在海外的“抢购身影”。大到房子、汽车,小到马桶、奶粉、感冒药,似乎“无所不抢其极”;一次次从各种渠道听闻德国、日本等国家对产品质量的较真,甚至连一个日本机场的保洁阿姨都能被奉为“国宝级匠人”;我们更一次次看到专家学者对国货质量的口诛笔伐,对山寨产品、小作坊“三无”产品的痛心批评。一轮轮的强烈对比和讨论背后,满是亿万国人对工匠精神的渴望和吁求。

  改革开放至今,经过近40年的时光洗礼,我国经济正在努力摆脱低端竞争、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努力向中高端制造领域迈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匠精神此时在全社会受到追捧,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然而需要看到,工匠精神是,又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小到一颗螺丝钉,一个小开关,一个小按钮,当然都需要一丝不苟,这是做好每一件产品的基础。但是,仅仅有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不够的。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产品,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好口碑,除了扎实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贴心的售后服务,还有一些更为根本的“秘笈”。

  相比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等较真态度,培育工匠精神的更深层考题在于,国家层面如何通过制度修葺,统筹安排来鼓励研究和创新、怎样保护知识产权、驱动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化业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工匠精神是这样写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实际上一方面点明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同时也扣住了当前社会消费正在升级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也不只是改改产品的外观设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重视消费者使用感受那么简单,更需要跟上社会消费升级的步伐,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在此基础上,社会和企业要果断摒弃过去那种“差不多就得了”的功利、浮躁姿态,逐渐涵养一种“踏实做产品、扎实做质量、诚信做生意”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一传十、十传百,将驱动着国货“脱胎换骨”,逐渐培育我们专注、专业、精细、执着的文化自信。

  每每看到国人的海外“抢购潮”,我们都会说“国货当自强”,如何自强呢?让工匠精神成为每个生产者、经营者的“生存法则”和职业操守,成为产品生产全流程的灵魂,中国制造才能拨云见日,抵达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光明彼岸。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一线生产者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