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按灯收电费,让人一脸“黑线”!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9月27日,四川省凉山州纪委等部门主办的《阳光问廉》栏目迎来首播。据节目披露,金阳县依达乡嘎格达村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村民用电从来没有舒心过,因为村里收电费不按村民实际使用度数收费,而是按村民家有多少个照明灯计费,每个灯每个月收费高达40元。

  “按灯收电费”,短短五个字,让众网友感到荒唐,满头雾水。原来,该村只有一个总电表,但一些村民偷电严重,导致村里总用电度数增加,于是当地才按照每家每户电灯的数量收取电费。只是,这样一来,注定会面临两个层面的拷问:一是,因为基础设施有限,有人疯狂偷电,就让全村人一起跟着吃“电费大锅饭”,这公平吗;二是,即使要吃“大锅饭”,每个灯每个月缴纳40元电费,“天价电费”是如何核算出来的、此种收费又存在了多久?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问题所在。只是公众都很想知道,这种奇葩的收费方式为何并没有在平时得以解决,而是被拿到了电视问政的台面上?需知,类似民生问题,每往后拖一天,老百姓就会多埋怨一天,民生成本就会更高一些——尤其是对嘎格达村的这些贫困村民而言。因此,对“按灯收电费”这一问题,决不能问责的板子高高举起,然后又轻轻放下,而是要深入排查,深刻反思,严格问责。

  不过,问责只是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问责过后,老毛病依旧,治理能力没有上去,类似事情就可能再次上演。“按灯收电费”固然荒唐,但这背后的懒政思维才更可怕。

  众所周知,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在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还出现了“按灯收电费”的奇葩收费方式,只能说明当地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并未认真把贫困百姓的生活难题放在心上,并没有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当然,作为贫困地区,当地可能也有很多苦衷和条件限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但是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只要是把老百姓的困苦记在了心头、把老百姓的意见听进了耳朵里,办法总是会比困难多的。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划拨的扶贫款项、政策支持的力度并不少,难道连一个村的百十来个电表问题,都解决不了、解决不好吗?

  回过头看,此事所指向的,既有奇葩收费,也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既有懒政不作为,也有问责不碰硬。但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基层部门的治理思维滞后、治理水平偏低。事实上,如果当地有高效顺畅的民意吸纳渠道、有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机制、有快速响应的问责反馈机制,“按灯收电费”的问题,是绝不会拖到现在的,更不会遭到舆论的口水质疑。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既要扶持资金下得去,也要治理能力上得去。而最关键的地方则在于,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把精力花在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上。只有解决好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才能收获来自民意的肯定和点赞。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