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不应让“阿大葱油饼”变成回忆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因BBC报道走红的“阿大葱油饼”由于无证无照经营而面临停业,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27日,有媒体记者再次来到阿大师傅的葱油饼店外,看到门上已经贴上了停业告示,无数慕名而来的“吃货”失望离去。阿大师傅表示,对于这次“无证无照”的投诉,他感到很无奈:“这些年不是没想过办证,但实际情况的确有限制,办不下来。”阿大还说,葱油饼店本周四会开业,如果这边不让继续营业,就做“关门生意”。

  一张小小葱油饼,搅动了舆论一池春水。一边是满满的“上海之味”,一边是无证经营和扰民的“罪”;一边是“吃货们”无法满足的胃,一边是执法者不断解释的嘴。爱与恨、情与法如何权衡,分寸尤难拿捏。

  不过,既然是无证无照经营、有居民投诉,就难免给人留下口实。舆论过分苛求执法者,似乎并不合理,但“一关了之”的管理方式,确实还没达到民众期待的管理水平,更难以体现“执政为民”的人情味。有必要指出,不论是本案例中的阿大师傅,还是其他小摊小贩,其平时的经营状况、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都理应得到城市执法者最大程度的关照和呵护。企图“一关了之”、“一步到位”的执法方式,无疑过于简单粗暴。

  也正因如此,舆论才对此事“关爱有加”。虽然上海方面表示此前已有过多次人性化的执法,但质疑和声讨声还是不绝于耳。比如,存在了34年,从未出过食品安全事故,比起那些有证还出问题的店铺,简直是良心了;阿大身体行动不便,执法者怎么就没有上门为其办证;那些办了证的店铺,食品安全一定没问题吗……诸多质疑,有些是情绪话,有些却不能不听。

  回过头看,与其说民众是关心阿大葱油饼到底“关不关门”,倒不如说,是关心现有城市执法管理方式下,如何留住百姓喜爱的“品牌”,留住“弄堂里的美味”,实现消费者、经营者和执法者三者的共赢。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仅是上海执法者面临的考题,也是全国多个城市执法者面临的必答题。

  方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和“网红效应”的美味小吃,执法者首先应秉持最大的善意和耐心,高效、文明、合理执法。例如,可以考虑建设地方美食大数据平台,统计本地区、本城市的热门小吃店面,并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发现有问题的要督促改正,经营有困难的需协助解决,实在不易解决的,可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扶持;同时,对阿大葱油饼这样存在几十年、消费者向来热捧的“民间老字号”,不妨考虑采取特许经营模式,除迅速颁发牌照、定期检查外,更应简化管理程序,在税收、租金、水电等方面,给予优惠。简而言之,如果执法者本着“一心为民、好事办好”的立场,不断优化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留住“阿大葱油饼”,实现多方共赢,不是难事。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些“阿大葱油饼”。它们是拼接城市文化、市民记忆和游客味蕾的重要元素。经过“爆红”和追捧之后,店家往往承受着高租金、高税收、高投诉率等“名气”附加的成本,像阿大这样能坚持34年的,少之又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支持,反而要关停呢?城市管理,不应让“阿大葱油饼们”变成回忆;如何让它们生存得更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和智慧。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