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有关“一带一路”的疑虑 终将烟消云散

特约评论员肖河

  随着“一带一路”逐渐由语言和文化转化为工程和项目,这一倡议所面临的外部批评和疑虑也相应增多。当然,这类声音的很大一部分自“一带一路”提出起就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在倡议落实和推进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证据”,因而重复起来也就觉得更有“底气”。例如,不论是中国高铁在印尼和泰国遭遇反复和波折,还是英国的核电站项目面临不确定性,甚至就连日本在孟加拉国获得港口建设合同,都会从不同角度被描述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挫折。实际上,这种夸大其词不过是反映了批评和怀疑者们自身的种种认识缺陷。

  其中,大部分缺陷都是源自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理解有误。尽管中国已经反复声明,这一倡议只是中国提出的多边经济合作框架,绝非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也不代表任何有建立势力范围的企图,但是很多批评仍然是从“零和博弈”的地缘政治角度、而非“正和共赢”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与工程。在中国看来,“一带一路”绝非是中国用经济实惠换取政治影响的交换机制,而是以市场经济运作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合作框架。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交易双方基于各自的经济考虑就合同内容甚至项目本身产生分歧也是非常正常的,丝毫不代表双方尤其是中国的“遭遇失败”。另一方面,中国从未将自身视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惟一力量,同样积极欢迎其他国家加强地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毫无理由将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视为中国的“损失”。毋宁说,地区间经贸合作的增强归根到底都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

  中国在提出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时,就明确提出了要“走出去”的产能应当是先进、高效、环保、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产能,而绝非是那些需要清理整顿的落后产能。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外国批评者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中国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诸多努力,这种“滞后”事实上也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然而无论如何,中国古来有言:“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只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实现其构筑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各类源于误解、忽视甚至是恶意的批评和疑虑迟早会被“雨打风吹去”,不仅于无碍于倡议的落实,反而能不时起到提醒的作用。所谓“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既然中国已然决定承担起大国的国际责任,美美与共,那么就要坚定决心、坦然应对、培养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强信心与意志。(作者肖河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