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论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特约评论员曹明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5月1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分别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现阶段发展的进一步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2015年粗钢产量达到8.0383亿吨,居世界第一,份额占世界49.54%。但产能利用率只有71.15%,闲置产能的投资金额约1.3万亿元人民币。这既是生产力的极大浪费,也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的表现。

  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这不同于以强调减税为主的西方供给学派,而是需要通过改革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即强化制度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能力和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我国主要矛盾向深层次演化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这个矛盾的具体内涵发生了一定变化。从需求侧来看,随着物质文化生产的极大丰富,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从原来主要对量的需求逐步转向对质的需求,对当前的、局部的、自身的需求,逐步转向对长远的、全局的、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需求。比如,人民对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期待日益强烈。而从供给侧看,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总体水平已得到较大提升,产业门类齐全,生产水平较高。但在生产能力总体过剩的情况下,还存在结构性过剩,即普通供给充足,很多高端供给大于需求,但质上开始出现不足;特殊用途的供给能力不足,在一些尖端领域、细分市场领域仍为空白。这导致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从原来的高端消费蔓延到普通消费,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2016年春节七天,中国人境外消费的每人日均消费金额相当于2015年每人日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倍。此外,供给体系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较为严重,使生态环境遭致严重破坏,也使我国经济发展受能源资源供给瓶颈的约束越发严峻。

  可见,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导致大量“需求外溢”,结构失衡、供需错配是深层症结。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在学习、理解和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重要发展特征和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准确内涵,为成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准备。(作者曹明弟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