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全局高度理解生态问题

特约评论员刘东超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生态问题都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都涉及多个层面和环节,对其理解都需要全面深入,都需要掌握丰富的客观材料和具备长远的眼光。

  首先,古代中西社会都存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有些人的眼中,似乎古代没有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只有现代社会才有。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史实的。习近平借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材料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地区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结果使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这就是古代典型的环境破坏。阿尔卑斯山南麓原有大量枞树林,后来被砍光用尽,结果破坏了当地的畜牧业根基,并造成了或者山泉枯竭,或者洪水肆虐。实际上,中国古代社会也存在过长期的环境破坏,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都曾是森林密布,后来由于过分开垦和运用,造成了森林消失、水土大量流失。

  其次,对古人生态治理的理念要辩证地看待。今天有人大为推崇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中都有大量有效的生态理念。习近平引用了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话和荀子“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的话,还引用了《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话。实际上,佛教的“众生平等”、道教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也都是著名的生态理念。我们在肯定古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的生态思想较为朴素简单。从总体上看,虽然可以为今天的生态治理提供某些启发,但也存在一些过时之处、不准之处,在借鉴时也要予以辩证地看待。

  再次,生态污染具有某种普遍性和某种必然性。今天我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有人仅仅根据今天的旅游观感认为西方没有生态污染,只有中国才有。实际上,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现状是长期治理的结果。习近平引用一些材料指出,西方国家发生过“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过巨大影响。从人类工业化甚至农业文明的发展史来看,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具有历史深处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认识到位,通过预防和干预,可以把污染的和破坏的程度降到尽量低。

  人类的生态环境是惟一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因此,习近平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作者刘东超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网友立场
860010-1102010100
1 1 1